文/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西安分部 翟欣沛
引言
在翻译初期,非常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看过定稿以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看懂了也听懂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采用定稿老师的定稿方式。在对以往定稿的再次翻阅中,笔者发现之所以出现如上问题,是因为专利中译英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涵盖了方案理解、语言切换、法律限制以及逻辑构建这四大维度。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可能涉及以上一个或多个层面,从而导致了深入理解定稿的困难。以下笔者就从如上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方案理解:术语精度与技术等效性的双重把控
1.一词多义
在中文中,一词多意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电阻既可以表示电阻值也可以表示电阻器。而遇到此种情况如何确定最终的翻译方式,则需要对方案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例:一种储能电池系统的终端电阻匹配方法
这是权利要求1中的主题名称,根据该主题无法判断出该终端电阻指的是电阻器还是电阻值。此时就需要对该申请的方案进行分析。原技术方案是各电池簇接入系统时通过联动器件和转换开关保证只有第一个终端电阻接入系统。但结合说明书上下文可知该技术方案的本质并不是匹配第几个电阻,况且匹配暗含着一种对应关系,那么如果是终端电阻1匹配通讯连接器1,终端电阻2匹配通讯连接器2这种情况,可能更为合适。而本方案中其实匹配第几个电阻并不重要,根本目的是保证所有电池簇接入后其终端电阻值稳定在120欧,所以这里应该理解为将120欧的终端电阻值匹配给系统。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翻译为:
A method for performing terminal-resistance matching in a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以上翻译语言层面的难度并不大,只是resistor和resistance二者的选择,但从技术层面上,则需要建立在对原技术方案的充分理解上才能正确选词。
2.单复数的确定
由于中文中词的单复数并不像英文中明确显现,故在中译英过程中,单复数的确定有时候会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如原文没有明确指出多个,都采用a来表示一个或多个,但在有些情况下,也要结合技术方案来综合判断采用单数还是复数。
例:控制所述储能系统中的电能转换装置运行于无工作模式。
在此描述中电能转换装置并没有明确是一个还是多个。但在原申请的权利要求9中有如下描述:“所述储能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储能单元,所述储能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电能转换装置”。而在权利要求10中有如下描述:“所述储能系统包括多于一个储能单元”。而每个储能单元包含至少一个电能转换装置,故根据权利要求10的技术方案,电能转换装置是大于1的。综合以上两个权利要求,不能直接将电能转换装置翻译为复数,否则权利要求9就无法覆盖到。故应翻译为:
Controlling an electrical energy conversion apparatus in the energy storage system to operate in a reactive operation mode.
二、语言切换
1.句式逻辑——中文长句的灵活转换
中文中经常会出现一段话没有句号或是一句话包含多个“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先抓句子主干,然后再进行例如增词的操作使英文表述准确且顺畅。
例:所述时间约束信息用于约束目标在所述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转运操作的执行时间
此例中“约束”后包含了:①目标;②相邻两个节点之间;③转运操作;④执行时间共四个概念,中文仅用了在...的...的...这种语句表述,逻辑关系较为混乱,直接翻译为In...of...of显然不妥。捋一捋这句话的框架,主体是所述时间约束信息用于约束执行时间,这个执行时间的直接对象是转运操作,而该转运操作在空间上的约束是在两个相邻节点之间,在执行对象上的约束是目标,那么如果划分为短句则可翻译为:
The temporal constraint information is for constraining an execution duration of a transfer operation, wherein the transfer operation is performed on a target, and the transfer operation is performed between two adjacent nodes.
以上翻译虽然能说明白原文的意思,但有些复杂。如果巧妙的转化一下则可以翻译为:
The temporal constraint information is for constraining an execution duration of a transfer operation to transfer a target between two adjacent nodes.
上述翻译中巧妙地增加了"to"这一介词将transfer operation的目的清晰的表述出来,又加入了"transfer"这一动词保证"to"之后语句的完整性同时也保持了表述的准确性。
2.中文中的模糊表达——对应的
中文撰写有一个习惯,就是频繁使用“对应的”,而多数情况下这种对应的并没有明确是谁和谁的对应,此时,就应斟酌是直接删除“对应的”还是将确切的对应关系表述出来。
例:根据所述任务操作指令中的参数进行对应的任务操作的任务推演。
若直接根据原文翻译,则可译为:
Performing a task inference on a corresponding task operation based on a parameter in the task operation instruction.
上述翻译中“corresponding task operation”存在很明显的不清楚问题,那么就要将其修改为清楚的表述。而回看中文,无法明确分析出任务操作对应于任务操作指令中的参数还是对应任务操作指令,此时就需要借助说明书来进行分析。原申请文件说明书中相关描述如下:
“任务操作指令可以包括搬运任务操作指令、移液任务操作指令等。例如,搬运任务操作指令中的参数可以包括以下参数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搬运操作的起始位置的坐标信息、搬运操作的目的位置的坐标信息、搬运操作的搬运途中的操作的参数、搬运操作的搬运对象的夹持高度以及搬运对象的夹持方向。”
由以上描述可知,一个任务操作指令对应一个任务操作,而任务操作指令中的参数则是细化执行该任务需要的一些参数,故应确认:任务操作对应于任务操作指令。基于以上分析,翻译可优化为:
Performing a task inference on a task oper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task operation instruction based on a parameter in the task operation instruction.
优化后的翻译明确了原文中谁与谁对应的问题,使得译文更便于理解。
三、逻辑构建
在发明专利中,通常分为方法类和产品类。而对于不同类别的申请在撰写时侧重点也不同。方法类通常更注重步骤的明确,而产品类则更注重部件名称,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及部件的作用。在以上撰写逻辑的基础上,当原中文撰写不明确时,则应从中找出应有的撰写逻辑进而完成翻译。
例,某申请的权利要求1如下:
1、一种功率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变换电路和分流支路;
(1)所述分流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分流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直流正输入端;
(2)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发生短路时,所述分流支路的电流方向为从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出端向所述直流正输入端。
对于上述产品类权利要求,(1)中的描述“所述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端发生短路时,所述分流支路的电流方向为...”有些不知所云。为什么突然要说电流方向?说这句有什么用?
如果换个角度,按照撰写逻辑,对于技术方案中的“功率变换支路”,应重点描述名称,连接关系以及作用。名称与连接关系在(1)之前都有体现,那么这一句就应该是在描述作用。再经过说明书的比对,可以得到(2)的确是描述分流支路的作用,那么在翻译时就不能直接翻译为:
In response to an input terminal of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being short-circuited, current through the current divider branch flows from the output terminal of the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to the direct-current positive input terminal of the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而应该体现出产品类权利要求的撰写重点,翻译如下:
The shunt branch is configured to shunt a current flowing from the output terminal of the power converter circuit to the DC positive input terminal of the power converting circuit in response to the DC positive input terminal of the power converting circuit being short-circuited.
进行以上调整后,就可以明确看出分流支路的作用是在直流正输入端短路后对电流进行分流,从而使得翻译在逻辑上能够更为通畅。
四、法律限制
目前遇到的国际申请通常需要注意的法律限制如下:
1.PCT的发明名称应与国际公开保持一致。
2.进入不同国家通常对权利要求的项数会有要求,如不超过15项,那么当客户原申请中出现超项问题时则需要修改。
3.进入美国的申请摘要字数不超过150字。
4.专利权利要求书中界定范围、保持法律严谨性与一致性的核心用语如comprise,wherein和a plurality of等。
类似于以上示例的翻译方式需要在不断地翻译过程中进行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料库。
五、结语与展望
以上提到的四个维度均为相对固定的维度。而在每个案件交局前,都要经过客户的审核才能最终定稿,此时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也会形成具有客户针对性的定稿方式。对于这一部分,应能做到客户一次提出,后续都能延续使用,从而减少和客户的沟通成本。
综上,专利中译英是一项高度跨学科、跨语言的复杂任务,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将削弱翻译文本的法律效力与技术表达完整性。本文提出的“四维协同模型”有助于系统识别翻译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与质量瓶颈,有效的将翻译问题定位在某一维。同时在结合每一客户的具体要求后,能够进一步提高翻译的精准性与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宝筠,那彦琳.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实战教程:逻辑、态度、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