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口号的提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产品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已经是摆在众多无论是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面前的问题。可以说凡是技术型企业无论是产品开发推广上市,还是通过专利维权保护市场的行为均已经成为一个个“专利问题”。而如果不解决这道门槛,毫不夸张的说,即使是掌握着国家垄断资源的企业也是无法逃脱“优胜劣汰”这种自然规律的。在此基础上,一种新的行业——专利问题解决专家应运而生。
总的来看,专利无效和专利侵权诉讼是在专利一站式服务领域最具有对抗性的两项分支,但是如果仅仅能够提供这两项服务只能称作“伪善的专利问题解决专家”;只有在专利撰写、专利审查、专利检索、专利侵权调查、专利侵权诉讼、专利复审、专利无效、专利挖掘、专利运营、专利布局与专利战略服务等共计十项细分领域能够提供专业服务,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专利问题解决专家”。
1、专利撰写:如果根据发明人的技术交底书完成一项所谓的专利申请文件,就可以称得上专利撰写的话,难免有些狭隘了;笔者有幸聆听了吴观乐老师主讲的“墨水瓶”的专利撰写案例,在理解技术交底书、升华技术方案、概括专利保护范围等方面堪称“绝技”,可是在实际专利代理工作中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专利撰写的质量与专利代理人投入的时间、精力和经验水平密切相关。到了专利申请人拿出100万元人民币(只是夸张性的举例说明)委托专利代理人撰写一件专利申请的时候,我们可以称其为“真正的专利撰写”。笔者视图将“专利文献翻译”作为专利问题解决专家的必备技能,在“外到内”专利申请的垄断年月,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培养出了贸促会、港专、柳沈等“航空母舰”,其业务范围大部分是专利文献(在这里主要是申请文件)的翻译工作;可是如果没有国内业务的支撑——专利撰写以及通知书答复的业务本领有可能沦为“空谈”;
2、专利审查:其实作为专利问题解决专家,如果没有专利实质审查经验的话,可能真的有些空洞;或者说是“无基之木”。而似乎这里面存在一个悖论,专利审查员怎么能够提供专利问题解决服务呢?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专利部门的实质审查工作。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专家介绍,1985年至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获得1000万件专利申请,并且预测未来八年将会突增第二个1000万件,专利审查员已经没有空余时间在基本任务之外完成额外的专利问题解决服务了。目前来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的国之专利预警咨询中心是基于专利审查员的专业服务提供专利咨询服务的部门之一;
3、专利检索:无论是起源自欧专局专利检索系统的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EPOQUE系统,还是目前自称是自主开发设计的“S系统”,对于非专利审查员而言可能是很难接触到的,更何况获得长达1个月之久的专业检索业务学习。另外繁杂的IPC、FI-FTERM、ECLA、UCLA等专业的检索分类号, WPI(德温特)、STERN等更加细分的专业检索系统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相对封闭的软(培训)硬件(系统)环境下,一个专利问题解决专家很难了解或者掌握这些堪称“天书”的另一种专利语言。
4、专利侵权调查:一个刚刚从法学院毕业的“满腹经纶”的学生来说,如果称其为专利诉讼专家有可能被人笑话。中国的法学教育对在“所谓最后一片圣土”的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学生而言,说其是一种脱节完全不为过。如果强求一位专利代理人去进行专利侵权调查好像也是有些残酷。作为专利侵权诉讼的奠基石的专利侵权调查不知道难倒了多少所谓的大牌“离婚律师”、“合同纠纷律师”;但由于国家政策层面的原因并没有阻挡他们纷纷涉猎知识产权业务,甚至是专利业务;在现实中也出现过很多笑话——国内某企业以所谓“核心专利”为基点进行招商引资、宣传推广,甚至声称将要发起侵权诉讼,可是笔者完成的“专利稳定性分析”却将其击为泡影;
5、专利侵权诉讼:似乎掌握了“内部解释原则”、“禁止反悔原则”、“功能性限定理论”、“先用权抗辩”、“捐献原则”等法条知识的专利代理人就可以完成一份很好的专利侵权分析报告了,可是这些知识与“管辖的迁移”、“司法鉴定”、“庭审对抗”、“举证责任分配”以及“证据交换”等庭审程序性技巧又有些脱钩,这就是为什么诉讼律师需要经验积累的原因所在;
6、专利复审:专利代理人在专利撰写的后续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专利复审业务的代理,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大部分专利代理机构的服务模式来看,该种业务基本上被少数的所谓“优秀代理人”所垄断。也就是说:专利撰写、专利审查通知书答复、专利复审业务在某些层面上对于同一申请来说是脱钩的,有可能完全由不同的人来完成,那么在垄断资源的魔爪下,专利复审业务及其后续的专利驳回复审行政诉讼好像已经成为“独立王国”;
7、专利无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无效审查决定代理人一栏中输入某个知名代理人的姓名,大家不难发现,某某专利代理人已经代理了有可能超过300、400甚至更多的专利无效业务;可是真正能够达到该等层次的专利代理人业内能有几人呢,屈指可数。原因不言自明,每年的专利无效业务才区区2000件左右,数出这些优秀专利无效代理人的名字好像也不足为怪。可是无效似乎是专利侵权诉讼无法逾越的鸿沟,笔者亲身经历一件专利侵权诉讼案件由于无效代理人的“多嘴”而被被告以“禁止反悔原则”击败。在这一层面上而言,专利问题解决专家如果没有3到5年的积累很难从专利代理人晋升到独家办理专利无效的业务能手;可即使获得这种晋升,对于他来说同时代理专利无效、专利侵权诉讼的可能性也是小的可怜;
8、专利挖掘:很多代理机构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申请人的委托进行专利撰写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政策鼓动下,在以专利数量进行企业内部奖励以及职称评定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专利代理机构向有需求的企业主动提供专利挖掘服务,对核心专利进行专利挖掘,进而形成专利家族,这种运动式的服务被很多走在专利业务前沿的专利代理机构推出,并且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进而某些企业2011年的专利申请量仅仅十几件,可是到了2012年就突飞猛进至4、5百件;可见专利挖掘的潜力之大。2012年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代理量超过22000多件,其中有一部分也是主动挖掘获得的;
9、 专利运营:是的,笔者曾经说过:专利证书仅仅是一个漂亮但不实用的“花瓶”。只有让专利流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专利的价值。试想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技术型企业来说打击竞争对手最好的合法方式是什么呢?肯定不是交通肇事,也不是合同纠纷,更不是婚姻继承,只有专利侵权诉讼才能禁止对方生产、销售,从源头上“扼住对方的咽喉”。专利流动的形式很多,小的层面而言包括,申请奖励,获得报酬,高新企业认定等等;大的层面自然还包括专利许可证贸易,专利金融衍生品等等;
10、专利布局与专利战略服务:我们不妨将专利布局与专利战略服务合称为第十项业务细分,因为布局不仅仅涉及内部的,更是涉及外部环境的分析;专利布局与专利战略服务是新兴的服务门类,她突破了以上九项服务范围的外延,可是又与以上九项内容息息相关。可是冷静思考专利文献存在的价值,其实不难发现,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对纷繁复杂且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专利文献进行分析,制作专利印证族谱图、专利布局地图、生命周期图、灰预测模型以及规避设计等等,这些服务才是专利问题解决专家的最终归宿。利用已经公开的专利文献进行专利规避设计、突破思维定势指导技术研发都是最高端的专利问题解决服务。
以上十项您都做到了吗?笔者仅仅一一罗列于同行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谨慎拍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