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拥有一批在某个产品或某个专业领域具有强劲发展实力的中小企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如何培育这样的中小企业,并能够让这些中小企业快速、持续地发展,关键一环就是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专利体系。
企业专利体系不单纯地指企业的一个专利部门,它是涉及研发人员、专利负责人员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内的多个人员,能够根据企业和行业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利用国家专利政策,为企业制定有效的专利策略,并保证专利策略有效实施的一个体系。
那么,针对刚完成资本和技术的积累,才走上发展轨道的中小企业,如何才能快速地建立自己的企业专利体系呢?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三方面的事情,一是选择合适的人员从事企业专利管理;二是在权限和资金上对专利负责人员给予适当的支持;三是企业负责人对专利要有客观的认识。
第一方面,关于专利负责人员的选择。在企业从事专利,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与企业负责人积极有效的沟通,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专利策略,让专利策略与企业规划更好的结合;对研发人员进行培训,筛选可申请专利的技术点;选择合作的专利事务所,对事务所撰写的案件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等。这就要求专利负责人员了解该企业的相关技术,熟悉专利法,并且具有与企业负责人、研发人员和专利代理人良好的沟通能力。
目前,中小企业选择专利负责人员主要有几种:
1、在研发人员中选择;
2、由从事法务的人员兼任;
3、在从事综合业务的人员选择;
4、直接聘用具有相关经验的人员。
从以上几个方面选择专利负责人员都可,但最好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有所偏重。企业是从事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如半导体芯片设计、特定的化工领域、光纤领域等,这些企业涉及的技术方案非常专业,没有从事过相关技术工作的人很难深入了解该技术方案,可以偏重选择具有相关研发经验的人员,便于同研发人员和专利代理人讨论技术方案,把握案件质量;如企业从事相对较为常见的领域,如家电、机械设备、网络技术等,具有理工科学历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可了解其相关技术,可以偏重选择专利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这些领域专利申请数量较多,企业专利人员需要通过有限的检索,分析比较后,筛选可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与代理人讨论如何提高授权的可能性,保护范围等专利性较强的问题,丰富的专利经验便于企业专利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企业专利人员的人数上,可根据企业研发人员的数量和企业计划申报专利量合理安排,一般研发人员在50人左右,年申报量在50以下,安排1人即可;研发人员在100人左右,年申报量在100以上的,安排2-3人即可。日本索尼公司从事专利的人员与研发人员的比例大约是50:1,中国华为公司从事专利的人员与研发人员的比例大约是100:1,中小企业也可参考这个比例。
我们了解无论做什么,人的因素最主要,特别是对刚起步不久的中小企业,选择合适的人员从事专利管理,不仅可以让企业的专利投入得到最大化的应用,还可为企业研发、市场等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助益。相反,如果企业管理人员较为偏执,理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则企业专利工作很难有起色。有一企业,企业专利人员因过分看重技术的创造性,而忽略专利的市场价值,在企业拥有上百人研发队伍的规模下,一年申请的专利不足10件,在企业与另一企业合作谈判过程中,因专利数量过少,吃了大亏。还有部分企业的专利人员较为偏执,审阅专利申请文件时过分重视语言表述问题,而忽略技术扩展、专利保护范围、申请日等更重要的事情,对一件专利申请文件的反复审阅、修改多次,这样做不仅使专利代理人疲于应对,限制了专利代理人二次创造能力,还耽误专利申请的申请日,损失最大的还是企业自己。
在选择了合适的专利负责人之后,企业负责人就需要给予该专利负责人以相应的支持,便于专利负责人开展工作。
第二方面,在权限和资金上支持专利负责人员。权限上支持就是在企业内部给予专利负责人一定的地位,让专利负责人有参与公司研发方向、市场开发等核心会议的权利;制定专利制度并监督制度实施的权利,选择合适事务所和代理人的权利,根据对技术研发贡献程度选择发明人人选的权利。
企业专利人员需要了解企业的研发方向,市场开发规划等,要根据企业研发方向和市场开发规划的调整而调整专利申请策略,优秀的专利人员还可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专利,了解对手的研发方向和技术特点,为企业决策提供建议。
专利的技术方案源于研发人员,一般情况下,研发人员研发任务较重,要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给予提出专利方案的研发人员以相应的奖励,鼓励研发人员积极配合。这还需要企业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不同的代理所和代理人提供的专利服务差别很大,要保证企业专利的质量,就必须选择有丰富经验的代理所和代理人,而不能采用低价胜出原则。企业专利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选择较好的代理所和代理人,对保证企业专利申请质量非常关键。显然,这也需要企业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发明人是指对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而非管理人员。企业要给予专利人员相关权限,尽量避免将没有参与该技术方案研发工作的管理人员作为发明人,挫伤实际发明人的积极性,这最终损害的还是企业利益。
在权限和资金上对专利人员给予支持,是保证专利人员开展工作的关键。笔者常遇到有的企业专利人员抱怨在公司地位低,研发人员对其制定的专利申报制度不理不睬,企业负责人对专利方面的经费极为苛刻,难以选择较好的事务所和代理人来代理案件,专利工作很难有起色。
要让企业的专利能够持久地做下去,企业负责人还需对专利的作用有客观的认识,避免专利无用论和专利万能论。
第三方面,企业负责人对专利的作用有客观认识。专利既不是一无用处,也不是有了几个专利权就谁都可以限制。专利的作用在平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企业投入几百万,申请了几百项专利,却看不到一点效益。其实,专利是典型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用时,确实用处不大,但要是用时你没有,那损失就大了。很多企业在专利官司中破产,一蹶不振就是示例。
专利的纠纷和麻烦很难有预见性,企业也很难预测到自己在什么时间,在什么产品上会遇到专利纠纷,这就需要企业平时多申请专利,有目的、有计划的申请,做好防护,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企业也要善用专利,可以进行相关的宣传,申报国家某些项目。当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一定水平时,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专利权限制下游供应商,告之如果为其他厂家生产的相同产品,会构成生产侵权;也可以警告上游的客户,告之如果采购对手的相关产品,可能构成使用侵权,给对手在市场上制造麻烦,占据有利的局面。在市场竞争的关键时刻,或在对手无可回避时,也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给对手造成更大的麻烦。
总之,中小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技术创新,要保护技术创新的成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申请专利一定数量的专利是必要的,专利的申请也要经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企业专利体系,不仅可以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开拓市场的利剑,还将是护卫企业发展的盾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