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潜伏》中,革命战士“余则成”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隐藏自己的身份,默默地“潜伏”于国民党阵营中,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作为商标代理人,笔者发现,在我国已经申请的众多商标中,也有很多默默“潜伏者”。共产党员的潜伏,利国利民;而商标的潜伏,笔者认为则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背景数据的介绍
自1979年我国恢复全国商标统一注册以来,我国的商标注册数量持续快速上升。根据国家商标局发布的统计信息,从1979年-1984年,我国商标注册年申请量在2万件左右徘徊,自1985年开始逐年增加,到1992年达到9万多件。1992年底,累计核准注册商标37万多件,这一数字是1980年的22.2倍。从1993年-1999年,商标申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商标注册申请量年突破10万件,此后几年,商标注册年申请量始终在15万件上下波动,1999年达到17万件,累计核准注册商标达到115万件,是1992年的3.1倍,是1980年的69.3倍。2000年后,商标注册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商标注册年申请量即突破20万件,2002-2006年,则先后越过了30万、40万、50万、60万、70万的台阶。商标注册年申请量连续5年每年越过一个10万件的台阶,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上都是惊人的。 2007年申请量为70.8万件。2008年商标注册申请量近70万件。截止2008年,我国已经连续7年居世界商标申请量的第一位。
从最初的年注册申请量2万件增加到2008年的近70万件,这些数字的变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已经是一个商标大国,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还远远不是商标强国。虽然我国商标数量发展迅速,但总体质量较低,世界知名商标很少。据统计,2006年度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大陆企业达19家,但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大陆只有海尔、联想、央视、长虹、中国移动、中铁工程6个品牌入围。2005年美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为189家,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有249个。可以想象,我国“海尔”、“娃哈哈”等商标的价值,与价值69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相比相去甚远。
为何我国商标的数量多,但是具有价值的商标少呢?笔者认为,除了经济制度、法律政策、企业商标意识、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外,我国“潜伏”着的商标日渐增多、商标的市场价值无法得到实现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二、问题的提出
“潜伏”着的商标广泛“潜伏”于商标申请注册过程中和商标实际使用过程中;前者造成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商标的整体规划,盲目申请注册,或者是对于某些商标的所谓投资,也就是抢注。而后者,则主要是商标所有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缺乏对于商标市场价值的充分认识造成的。
类型一:恶意注册的商标
大多数申请人在申请商标的时候,应该说出发点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的,但笔者还是发现,有那么一部分人,其申请商标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使用,而是为了所谓的投资或者炒作;于是乎,一大批“离奇怪诞”的商标应势而“生”,如“中央一套”、“蟑止仪”、“流得华”等等;还有的就是将别人的知名、驰名商标、商号投机取巧地申请在其他商品/服务上,比如将在汽车产品(第12类)上知名的“起亚”商标申请在“金属制品”上(第6类),将化妆品(第3类)产品上知名的“兰芝”商标申请在“药品”上(第5类),妄图以此达到混淆消费者或者向商标真实所有人索取巨额转让费用的目的。由于商标局在对商标进行初步审查时,一般是根据《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进行类似商品和服务的判断,因此,虽然这些商标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和误认,但在商标局的初步审查阶段,则很可能会逃过审查员的眼睛而予以公告。笔者曾经处理过一件商标异议案件,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发现,该被异议人除了恶意抢注笔者处理的异议商标外,还先后提交了多达上百件的其他知名商标;这些商标或已被异议、或已被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这些商标获准注册,那么其申请人也绝没有实际使用并发展该商标的意图。
由于此类商标在提交申请的那一刻就是不健全的,是其申请人主观恶意流于外的一种表现;因此即便这些商标顺利逃过了审查员的审查,也注定了无法茁壮成长;最终的结果或被其真实所有人异议、或被争议、或被抢注者放弃。可以说,此类“潜伏”着的商标,仿佛战争时期打入“共产党”队伍中的“军统”特务,它本身不具有一个正常商标的发展轨迹,更不用期待这样的商标可以代表中国、为中国实现商标强国之路添砖加瓦。 同时,由于这些“潜伏”商标的存在,也使得被抢注的商标无法在其他商品上进一步发展,阻止了其品牌继续作大作强。
类型二:闲置不用的商标
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企业对于商标的注册和使用都是基于一时的需要,缺乏商标的整体战略谋划或者内部监管。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陆续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更换标识也成为众多企业无法逾越的“痛”。比如已在国内做了七八年老大的“联想”,在其国际化道路上的初始阶段,就遇到了一个无奈的难题:其一直使用的“legend”商标在全球已被至少十几家公司注册,联想已不可能用其打天下;而更换英文标识,则意味着已经注册的商标将归于无用,直接和间接的损失将达400亿元人民币。“换标”还是“不换”?决策者必须在联想未来在海外发展的战略宏图与400亿元之间反复掂量。可以看到,“联想”集团最后选择了前者;而这一决定,无疑使得一大批商标自此进入“半死亡”或者“潜伏”状态。而如果联想集团在其发展的初期就对于商标进行整体的谋划,采用其他显著性较高的英文商标,或者将其商标先行申请注册,那么其国际化的道路就不会在一开始就面临如此的损失。由此可见,对于企业来讲,如果能够对于自身商标进行整体有效的规划,在提高商标申请的数量的同时,提高商标的质量,使商标不仅满足企业暂时的需要,也能够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那么无疑将大大提高商标的质量,减少此类“潜伏”商标的数量。
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日本的索尼(SONY)公司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索尼(SONY)公司在成立初期就意识到商标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其创始人盛田昭夫先生和他的智囊们为了给公司起个朗朗上口、易记易读的新名,将想到的名字在全世界的发音中进行比较,以求该名称“在任何语言中,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在任何语言中,发音都一样”。索尼(SONY)公司的做法无疑增加了其商标的使用质量,避免反复注册商标,更易于商标持续积累企业的商誉。
此外,由于企业缺乏内部商标的监管和对于商标这一无形资产的忽视,使得很多企业并不了解其已经注册的商标。一旦企业发生变更或者改制,部分企业或未对商标按期办理续展或直接放弃,造成失效。据统计,在商标的10年有效期满后,我国1990~1995年注册商标的存活率仅为30%。这也就是造成我国商标注册申请的数量连年上升,但部分商标却一直处于“休眠”或“潜伏”状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类型三:使用不规范的商标
商标作为产品或服务来源的重要标识,其重要意义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这也是我国商标注册申请数量激增的原因;但是还有一点却往往被商标所有人忽略,那就是商标离不开实际使用。笔者发现,有那么一部分商标,其出身清白(没有主观恶意之嫌)、并成功获得了注册,其所有人也未将该商标闲置,一直坚持使用,但该商标的实际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消费者对于该商标所指示的商品/服务来源很模糊,有的甚至是产品火了,而消费者却不知道这个产品的牌子和生产者。这种商标在实际使用中产生的“潜伏”状态,主要源于产品生产者对于商标实际使用作用的忽视。不少企业在产品外包装上,往往突出商品通用名称、厂名等,忽视了对商标的使用,将商标放在不显眼的位置上,变成了“小纽扣”;在广告宣传中,海阔天空地介绍商品和企业,却避而不谈商标。使商标失去了区分商品和服务来源的实际作用,此类商标实际使用中的“潜伏”状态,使得商标的识别作用得不到体现,知名度和美誉度自然也难以得到提升。
笔者认为,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连锁店在这一点上做的颇为成功。所有麦当劳快餐连锁店都在店外的显著位置悬挂醒目的大幅金黄色“M”商标,而所有肯德基则是悬挂着醒目的红色“KFC”,使消费者在很远的距离就能看见,就知道快餐店的存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问题的解决之道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要解决“潜伏”或者“休眠”商标的问题,除了国家、法律和社会保障外,更主要的还要从企业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明确企业的定位,成就自主品牌
企业应该意识到,自主品牌才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通过“哗众取宠”或者“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商标并不是长久之计。我国的商标法律正日益健全,妄图采用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手段获取商标终究会害人害己。
2.企业应设立专门职能部门,设计商标要具有前瞻性
企业应设立专门职能部门,从商标的设计阶段抓起,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商标;设计商标不仅要满足企业目前的需要,还要想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一个战略性地、前瞻性的商标,不仅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也减少了企业未来的损失。
3.将商标纳入企业的整体发展系统中,加强商标的整体规划
企业应该把制定商标战略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系统中;使商标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商标价值的提升,从而最终达到商标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4.有效使用商标,激活商标的市场价值
商标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价值。企业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使用商标,以“商标”为中心,突出商标区分商品和服务来源的实际作用,并培植商标文化,那么必将大大提升商标的价值。
四、结语
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五年内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大幅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效果明显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温总理在考察山东时也曾指出:“世界未来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竞争”。由此可见,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已经认识到,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和竞争能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仅需要提高商标注册申请的数量,还需要企业要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减少“哗众取宠”、减少“投机取巧”、踏踏实实地加强商标申请、注册、续展和使用等一系列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监督管理。必要的时候,可以聘请专业的商标代理机构、公关策划公司予以协助。如果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商标申请环境、实施有效的商标管理战略,将既有的商标利用起来,让“潜伏”的商标发挥作用,那么我们离商标强国的目标无疑将越来越近。
注:本文的部分数据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网站
|